9月底,全球知名品牌Lamer(国内称为海蓝之谜,雅诗兰黛集团旗下的贵妇级别高端品牌)被中国博主起诉其官网涉及虚假宣传,违反中国广告法,欺骗中国消费者。
9月底,全球知名品牌海蓝之谜(中国称为La Mer,雅诗兰黛集团旗下高端女士品牌)因其官方网站涉及虚假广告,违反中国广告法,欺骗中国消费者,被中国博主起诉。
微博名人投诉莱默官网虚假广告
具体原因是,根据莱默中国官网介绍,一位“面部烧伤”医生经过多年研发,研制出一款产品,能够“通过史诗般的治愈奇迹,使容貌恢复到从前”。莱默在各个渠道的宣传,均以“奇迹治愈”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
Lamer官网及百度百科宣传资料
但实际上,通过Lamer面霜的成分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款滋养、保湿、稳定的面霜,它或许能够胜任,但说到修复效果,尤其是修复疤痕等医学问题,Lamer面霜中没有任何一种成分能够做到。
Lamer 面霜成分与普通雪花膏对比
更令人好奇的是,Lamer在美国和日本的官网上均未明确宣传修复是其主要功效,这种误导性的虚假宣传引发了众多中国消费者的愤怒。
这款售价2000多人民币的面霜,如果是真正有钱的女士购买,也只能起到基本的保湿和舒缓的作用。
再说了,能用得起奢侈面霜的仙女们,皮肤好是因为全方位的保养,生活条件好,精神状态好,皮肤基础好,Lamer或者Nivea也不会差太多,或者这也是奢侈面霜口碑一直不错的原因之一,受众已经被产品的价格筛选过了。
对于那些因为皮肤受损而来到这里,花高价买了一瓶“修复疤痕”的药膏,最后却发现根本没有用的人来说,这很不公平。
事实上,类似的欺骗手法在化妆品行业的广告中也时有出现,被药监局、工商局开罚单的案例也不乏:
早在2013年,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兰蔻“微整形精华”的广告,这款护肤品公然宣称拥有“高清微整形”效果,试图挑战微整形,野心够大,最终遭到了全线下架的惩罚。
兰蔻微创精华
2015年,高露洁在小S拍摄的广告中宣传了“1天牙齿真的白了”的广告,结果被罚603万,也是闹出了大新闻。
佳洁士广告截图
虽然也有被处罚的案例,但其实在这个灰色地带,还是有不少化妆品广告通过玩文字游戏,成功避开了工商处罚,华丽的修饰文字也成功骗取了一批批人为其产品买单。
这里我先举两个常见且最容易被忽悠的例子:
例1:夸大化妆品中某种成分的功效,并将其作为产品功效进行宣传。
我们知道,化妆品中功能性成分的添加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发挥效果,并不是说一个产品中含有这个成分,就一定能发挥这个成分的功效。
比如之前讲皂基和氨基酸洁面乳的文章中,为了让大家学会分析一款洁面产品是皂基的还是氨基酸的,小李子就用淘宝上某款热门洁面乳的成分表作为例子:
小栗子往期文章截图
抛开剂量,只谈效果,这不是耍流氓吗?
但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在今日头条发布后的几天里,评论数量一直很少。然后,可能是因为品牌方看到了这篇文章,一小时内就出现了十多条疑似洗白的评论。小李子也受宠若惊~
这一问题在电商平台的推广上尤为严重,很多年轻人在购买产品时,隐约了解或知道某某成分好像有YY效果,再加上商家华丽的宣传图片,就自然或下意识地接受了产品的宣传。
所以对于比较容易上当受骗的新手来说,可靠的成分分析和科普还是很重要的。
例2:利用标点符号、文字游戏等方式混淆受众,规避风险。
经常逛天猫、淘宝的朋友应该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些商品的宣传图片中,某些文字会被打上马赛克,或者用同音字甚至拼音来代替正确的文字。
这是因为《广告法》规定,在商品宣传中禁止使用“最”、“第一”、“第一”等绝对性词语。
此外,祛斑、美白、防晒产品需取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特殊化妆品行政许可,方可进行对外推广和销售。
魔鬼总是比圣人领先一步,商家在这些绝对的词语前加上一些其他的修饰语,既能达到宣传的效果,又能削弱其影响,规避违规风险。
比如,如果某款产品宣称自己是“最专业的敏感肌肤护理品牌”,这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但如果商家宣称自己是“致力于成为最专业的敏感肌肤护理品牌”,语气就会温和很多,而且商家承诺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承诺已经做过的事情。谁没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呢?这样就可以避免被批评。
再比如,一款产品宣称“对抗皮肤敏感”,但实际上产品中只含有少量的洋甘菊。洋甘菊确实有一定的舒缓作用,但添加量低,很难说有显著效果,更容易引发非议。如果宣称“有助于对抗皮肤敏感”,那就不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了。谁能说这款产品对皮肤敏感没有效果呢?
淘宝商品详情页截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喜欢逛电商平台的朋友可以多留意,学会区分和鉴别哪些产品是在套路,不要轻易为华丽的广告词买单,学会寻找和分析产品的成分,可以省下一大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