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玲妃旗下产品已经与当前市场需求不太匹配。
外国化妆品品牌正在撤退
Benefit关店只是外资美妆品牌撤离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最先崩盘的就是韩国化妆品。在《太阳的后裔》《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等“韩流”衰落之后,主打高品质、低价位的韩国化妆品已经变得有些鸡肋。再加上国货崛起的冲击,菲诗小铺、伊蒂之屋、悦诗风吟、赫妍等韩国化妆品品牌相继“退出市场”。
以伊蒂之屋为例,受到业绩下滑的影响,伊蒂之屋先是在2021年3月关闭了中国内地所有线下门店,随后又在2022年底关闭了天猫旗舰店,随后又在2023年4月关闭了香港地区仅存的6家门店。至此,伊蒂之屋已关闭了中国区所有门店。
凭借“天然”理念爆红、并签约李敏镐为代言人的悦诗风吟也难逃关店命运。据多家媒体报道,2022年悦诗风吟关闭了800多家门店,仅剩140家,关店数量超过600家,门店退出率超过80%。
不过,悦诗风吟并不想彻底放弃中国市场,而是选择入驻屈臣氏“迂回救国”。据公开报道,2023年2月,悦诗风吟将携旗下两大明星系列“绿茶籽系列”和“红茶肽系列”以及明星产品“悦诗风吟A小白瓶”入驻屈臣氏门店及小程序。
如今,关店风潮已经蔓延至欧美品牌。
2022年,欧莱雅旗下品牌美宝莲发起线下大撤退。据界面新闻报道,为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美宝莲在2020年开始逐步调整传统线下渠道,随后仅保留了美妆集合店屈臣氏的专柜。
线上方面,美国第七大化妆品品牌、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加州彩妆品牌Too Faced调整了在华销售渠道,选择关闭2020年在中国开设的天猫海外旗舰店;美国平价彩妆品牌ELF Cosmetics将于2023年3月31日起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天猫旗舰店也于2023年3月15日下架店铺所有产品。
国内化妆品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外
洋美妆品牌撤离的背后,是国产美妆品牌的不断崛起。
据清研智能发布的《2023中国化妆品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化妆品行业整体规模为7972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国货美妆销售额同比增长21.2%,市场份额达50.4%,首次超越外资化妆品品牌。
相较之下,日韩化妆品在华市场规模同比均出现两位数的下滑,其中韩资、欧资、美资、日资及其他外资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6.1%、-0.6%、-17%、35.6%,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6.6%、30.9%、9.7%、2.6%。
具体来看,2023年线上销售额排名前20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7个,国外品牌占13个。国产品牌中,排名前5的品牌分别为珀莱雅、薇诺娜、汉素、欧诗曼、香桐,全年GMV分别为75.41亿元、49.63亿元、42.28亿元、38.25亿元、34.54亿元,同比增长44.49%、20.74%、120.91%、30.71%、-2.57%。
反观外资品牌前五名分别为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玉兰油、SK-II,GMV分别为108.78亿元、84.64亿元、78.90亿元、61.21亿元、60.73亿元,增速分别为-0.78%、6.60%、-9.15%、33.22%、-5.80%,其中,三个品牌业绩均出现下滑。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姜涵表示,国货化妆品销售额同比增速和市场份额均超过外资品牌,说明国货化妆品正在逐步崛起。国货化妆品品牌对国内市场需求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品味;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国货化妆品品牌也在品质、设计上不断进步;一些国货化妆品品牌在营销推广上也做得越来越好,吸引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
在江涵看来,未来美妆市场的发展趋势或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重要,消费者会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特色;线上渠道仍将是美妆销售的重要渠道,品牌商需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跨界合作、联名产品未来也可能成为趋势,品牌商可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扩大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