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孕宝购,让您更懂孕婴代购知识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

有哪些地方曾经很繁荣,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而衰落?

海淘攻略

来说一说朝鲜半岛上面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衰落的城市。因为这个回答篇幅已经很长,我将它分成了三篇文章,…

 

来说一说朝鲜半岛上面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衰落的城市。

因为这个回答篇幅已经很长,我将它分成了三篇文章,里面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扩展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点击下面的链接。

朝鲜王朝时期,整个半岛被分为八个道,分别是平安道、咸镜道、黄海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全罗道和庆尚道。除京畿道外,均是取辖域内主要城市的首字命名。

平安道得名于“平壤”和“安州”。咸镜道得名于“咸兴”和“镜城”。黄海道得名于“黄州”和“海州”。江原道得名于“江陵”和“原州”。忠清道得名于“忠州”和“清州”。全罗道得名于“全州”和“罗州”。庆尚道得名于“庆州”和“尚州”。

朝鲜人安龙福递交给对马岛主的文书,介绍了朝鲜八道,并声明竹岛(郁陵岛)和松岛(独岛)属江原道

虽然之后有过23府制和13道制时期,朝鲜战争之后南北双方也各自拆分了一些道,但“八道”依然是半岛上非常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概念。介绍那些衰落的城市时,我们也根据八道的划分来讲。

下图是13道制,也就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中期半岛上大致的行政区划,方便大家确定各道的位置。三八线自西向东穿过黄海道、京畿道和江原道。目前黄海道大部分属于朝鲜,小部分归韩国,韩国部分纳入仁川市管理。京畿道大部分属于韩国,小部分归朝鲜,朝鲜部分纳入黄海北道和开城市管理。江原道被一分为二,北部三分之一归朝鲜,南部三分之二归韩国,南北行政区划里均有“江原道”。

13道制时期各道的位置

首先来讲半岛西北部的平安道。平安道的名称是“平壤”和“安州”两大城市取首字得来的,目前分为平安北道、平安南道和慈江道,首府分别是新义州、平城和江界。平安道内因区划调整而衰落的典型城市是“义州”。

与丹东隔江相望的“新义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它的东侧,有一个已然没落的城市叫做“义州”。古时候,义州是连接中国和朝鲜半岛的重镇。19世纪末的23府制时期曾有义州府,平安北道设立后,义州还曾经一度是道府所在地。

义州和新义州的位置

丹东和义州并非隔江正对,20世纪初修铁路时,线路从丹东过江后并未绕道义州,反而是从西边十多公里开外的荒地中取直穿过。铁路开通后,鸭绿江铁桥的朝方一侧逐渐形成街市。1905年,当地被命名为“义州郡新义州洞”。1914年,新义州从义州郡分出,升格为“新义州府”。1924年,平安北道的道府从义州搬到了新义州。京义线开通后的几十年里,新义州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行政等级也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了平安北道的中心城市和朝鲜最大的边境城市。

鸭绿江边的新义州建筑

与此同时,义州郡则消失在了人们的关注视线中,成了以农业和矿业为主的普通边境地区。目前新义州在行政区划上为“市”,而义州则为“郡”。新义州目前的人口约为36万,而义州只有11万人。从交通上来说,新义州至今仍是朝鲜北方的铁路门户,理论上可以连接北京和釜山。而义州郡则只有一条断头的叫做“德岘线”的支线小铁路。

日本殖民时期的义州城南门,上面写着“海东第一关”

京义线开通后,平安道名字中的“安”,即安州也在铁路边形成了名为“新安州”的聚落。由于离城市核心区比较近(6公里左右),新安州最终没有成为单独的城市,而是和老城区逐渐连成了一片。如今,安州市有24万左右的人口,虽然不是首府,但依然是平安南道北部的重要城市。平安南道在被挖去平壤和南浦两大城市后,省会没有选在铁路枢纽安州,反而是在紧贴着平壤边界线的地区新造了一座叫“平城”的城市当省会。如今的平城汇集了一批科研院所,是朝鲜的科技城。

始建于高丽时期的安州百祥楼

接下来讲一讲半岛东北部的咸镜道。咸镜道的名称是“咸兴”和“镜城”两大城市取首字得来的,目前分为咸镜北道、咸镜南道和两江道,首府分别是清津、咸兴和惠山。咸兴至今仍然是朝鲜第三大城市,而且咸兴冷面以及李成桂的故事让这座城市在半岛南北都非常有存在感。但镜城在20世纪初开始逐渐没落,如今已是人口仅有10万的小城。

镜城原名“木郎古”,这个地名据说是女真语中“镜子”的意思。朝鲜王朝时期,主政者将北方的女真语地名逐一汉化,取“木郎古”的意义,将当地命名为“镜城”。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镜城东临日本海,西北侧不远处就是中国,往南是朝鲜的腹地,往北离图们江很近,那里是更加险要的地方,与女真对峙的最前线。自从纳入朝鲜版图以来,镜城就是北方边陲要塞,尤其是1467年吉州发生不稳事件之后,统治者将吉州降级为县,与之相邻的镜城地位更加凸显,一度成为“都护府”。“咸吉道”也随之改名“咸镜道”。

镜城和清津的位置

19世纪末朝鲜半岛实施十三道制后,镜城是咸镜北道的道府所在地,依然保持着东北重镇的地位。但与此同时,北边的新兴城市清津开始快速发展。清津本来是富宁郡的一个渔村。1908年,在日本殖民者的要求下,当地开埠。清津港口条件优越,面向日本海,背后又离中国边境不远,因此日本人想将其打造成掠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北部的资源后运往日本的中间站。与清津相比,镜城的劣势主要在于港口条件不佳,且海岸线后不远处就是大片的陡峭高山,与中国之间道路不畅。

镜城古城的南门

清津和镜城之间有一个城镇叫“罗南”,原本属于镜城。日据时期,那里是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的两个大本营之一(另一个位于现在的首尔市龙山区)。1920年,咸镜北道的道府先是从镜城中心迁往了罗南。1943年,罗南又并入清津。此后,清津一直是咸镜北道的省会,还曾一度升为直辖市。

上世纪20和30年代,日本殖民者先后开发了咸镜北道最北端的雄基和罗津。相较于清津,这两地的港口条件更好,尤其是罗津,离中国和俄罗斯也更近。罗津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按明确规划建设的现代城市,不过当30年代中期罗津建成时,清津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因此省会没有继续迁移。战后,雄基改名为先锋,继而与罗津合并,成为了现在大家知道的“罗先地区”。

清津市的街道,楼房顶上写着“自主 自立 自卫”

清津也是朝鲜北方的重要冶金基地,当地的金策炼钢厂是朝鲜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冶金企业。镜城则降级为“郡”。如今清津的人口在70万左右,算是朝鲜的二线城市,汇集了咸镜北道的一系列机构及学校工厂等等,而镜城的人口只有10万人左右,是咸镜北道里一个普通的存在。

清津市的输城川和金策炼钢厂

从平安道南下便到达黄海道。黄海道西临黄海(朝韩称“西海”)和中国相望,但其名字并不来源于此,而是“黄州”和“海州”取首字得来的。相较于半岛上的其他道来说,黄海道的面积较小,因此13道制时期黄海道未被拆分。1954年,朝鲜将黄海道分成了黄海南道和黄海北道。黄海南道的道府所在地选在了黄海地区的最大城市海州,但黄海北道的道府没有选在当地传统的中心城市黄州,而是定在了新兴城市沙里院。在除开城外的传统黄海道地区,黄州是最衰落的城市。(注意下图中黄海北道西北角非常小的“松林市”,下面会提到它。)

黄海道

“院”是朝鲜时代的一种差旅设施,主要供因公旅行的官吏使用,也是荒年赈灾的场所。对于中国网民来说,最熟悉的“院”字地名大概是首尔的“梨泰院”。在很长一段时间,沙里院都只是首尔到平壤路上的一个小驿站。直到20世纪初,京义线铁路铺到了这里,大大提升了这里的交通条件。1912年,凤山郡的郡治从内陆迁到了既有铁路又临江的沙里院。

沙里院市区景象

京义线是在20世纪初日本积极备战日俄战争,准备侵略中国东北的大背景下筹建的。当时日本殖民者修铁路的目的是连接釜山、首尔和新义州,打通从日本本土前往东北的快速通道。因此,线路设计过程中没有过多考虑朝鲜半岛各地发展均衡性的问题,唯一的重点就是从直,从快。因此,京义线从首尔出发过了开城之后,经过金川,瑞兴,黄州直奔平壤,落下了黄海道最大的海州市。

日据时期的海州市海边

上世纪40年代,连接海州与沙里院的黄海本线(如今的黄海青年线)开通,终于把黄海南道地区纳入了京义线的辐射范围。当时将接轨站选在沙里院,可能是因为线路短且顺直。如果选在黄州接轨,不仅线路较长,而且还存在二次过江,需要多造桥的问题。成为郡治和铁路枢纽的沙里院行政等级不断上升,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面(类似于中国的“乡”)”变成黄海北道的省会。

沙里院郊外的正方山城

而与此同时,黄州则逐渐衰落下去。1896年推行23府制时,黄海道东部地区的行政中心就选在了开城,而不是黄州。之后的13道制时期,黄海道的道府又落在海州。日据时期,黄州没能成为黄海道的铁路枢纽。光复后,郡内最大的工业设施“松林制铁所”及其周边的城市化地区被划出单独组成松林市。这次区划调整顺便带走了黄州郡内最重要的内河港口,大同江上的松林港。此后,黄州长期维持着农业区的性质,变得默默无闻。如今沙里院约有人口30万,且汇集了黄海北道的诸多院校、机关和工厂企业,也是朝鲜国内比较著名的旅游城市。黄州的面积虽然比沙里院大得多,但人口仅有15万左右,也失去了作为地区中心的地位。

从黄州郡划出的松林制铁所

黄海道的东侧是江原道,得名由来是“江陵”和“原州”,道内最衰落的城市是韩国一侧的铁原,它是半岛南北分断的受害者。

江原道地广人稀,从北到南差不多是整个黄海道加上整个京畿道的距离。三八线将整个道一分为二,道内三大城市原州、春川和江陵均在韩国一侧,道府设在春川。江原道的朝鲜部分没有大城市,上世纪50年代,咸镜南道最南端的元山、文川和川内划入,此后元山一直是朝鲜江原道的道府所在地。元山因为行政区划变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不仅是省会,旅游胜地,而且还是朝鲜境内为数不多的拥有民航机场的地方城市。

朝鲜的江原道

仔细观察上下两张图可以发现,朝韩的江原道里都有“高城郡”和“铁原郡”。这是因为三八线划定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既有行政区划,反而将一些城镇硬生生地割裂开,造成了一曲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悲歌。不仅是高城和铁原两地,平康、金化、杨口和麟蹄四个郡的辖区也在三八线划定过程中分属南北,只不过由于归属其中一方的面积较小,在后来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被整编进了其他郡。

韩国的江原道

多年的战争和此后的南北分断几乎摧毁了江原道中部城镇的发展,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铁原郡。江原道多山,铁原附近是道内为数不多的平原。10世纪左右的半岛后三国时期,当地还一度成为“泰封国”的首都。朝鲜王朝后期和日据时代,铁原是仅次于春川的江原道第二大城市,也是从首尔去往咸镜道和金刚山的交通枢纽,朝鲜总督府曾经计划将道府从没有铁路的春川迁往京元线上的铁原。

光复后,由于江原道府所在地春川被划在三八线以南,铁原短暂地做过江原道北方部分的省会。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条件,当地在朝鲜战争中是双方都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结果被打成了一片焦土。我们所熟知的“上甘岭”就在铁原旁边的金化郡。

韩国铁原郡的历史遗迹

三八线划定时,铁原市区被划在韩国一侧,但由于战争中建筑几乎被完全摧毁,当地无法再承担城市功能,人口也随之大减。随后,铁原郡治搬到了远离三八线一侧,俗称“新铁原”的葛末。原本的江原道第二大城市沦落为了边境地区的小型村镇。

南北两侧的铁原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中基本都是以前线的角色存在,没有太大的发展。韩方一侧的铁原目前人口4万左右,只有第三大城市江陵的五分之一。朝方一侧的铁原也只有6万人口。下图是京元线(首尔-元山)的韩国段的最北一站,白马高地,不过现在因为线路施工处于停运状态。铁原郡的其他观光景点也基本都以朝鲜战争为主题,大多是复原建筑。

京元线韩国段的最北一站,白马高地站

从黄海道和江原道继续往南看,就到了京畿道。顾名思义,京畿道是首都首尔附近的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京畿道却是韩国人最多的广域自治团体(相当于中国的省和直辖市一级),总人口达到1328万。道内的水原、城南和高阳等地是首尔外围重要的卫星城市。1967年京畿道府从首尔搬回水原后,当地迅速发展,如今人口接近120万,算是因行政区划变动而受益的典型例子。

水原城墙的华虹门

三八线以北也有一部分地区曾属于京畿道,那就是开城地区。南北分断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中受害最大的是开城以南的长湍郡,这个郡因为三八线的划定,最终消失了。

京义线韩国段的最北一站,都罗山站

关注半岛局势的朋友对上图中的车站应该并不陌生。都罗山站是京义线铁路(首尔-新义州)韩国段的最北侧车站。长湍郡本来的郡治就在都罗山。作为首都的北大门和南北双方拉锯的区域,长湍在朝鲜战争中受到了猛烈的炮火摧残。而在停战后,整个郡被三八线一分为二。朝韩的分界线不是一条简单的线,它还包括了三八线两侧各2千米的南北界限,韩方界限的外侧还有5到15千米不等的民间人士限制出入区域。

京义线长湍站遗址

作为三八线上的郡,长湍的相当一部分区域无法住人,甚至郡治所在地本身就已经限制一般人出入。京义线的都罗山和板门店之间原本有一个长湍站,这个站的站体紧靠三八线。1953年长湍站被炮火夷为平地,如今只留下一堆荒草。可是想当年,那里也是繁华的长湍县城的一部分。

长湍郡北方一侧

南北分断后,长湍郡的朝鲜部分和开丰郡的一部分合成了“长丰郡”,目前属于黄海北道。而韩国部分则被拆分,整合进了坡州市和涟川郡。目前,坡州市下辖“长湍面(“面”类似于中国的“乡”)”,也算是免于让长湍郡的记忆彻底消失。

长湍郡南方一侧

再稍微提一下开城。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开城是朝鲜半岛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高丽王朝400多年的首都,也是目前南北交流的窗口。当地的成均馆、善竹桥和高丽王陵等等都是知名景点兼世界文化遗产。开城也保留着目前朝鲜半岛上规模最大的传统韩屋聚落。

开城的韩屋聚落

直到现在,在讲话口音等方面,开城依然保持着京畿道的特征,反而与北面的黄海道有一定差异。作为京畿道北大门,连接首尔和平壤的中继站,如果南北不分断,开城的发展肯定要比现在好。虽然在朝鲜内部地位特殊,但作为南北对峙的前线,开城的发展多少收到了限制。

开城市区景象

京畿道的南面是忠清道,那里已经是韩国的中部地区。忠清道的名字由“忠州”和“清州”取首字得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忠清地区的忠州、清州、公州和洪城四地在各方面都维持着差不多的水平,但在13道制实行之时,忠州和公州相对其他两座城市来说,条件还是更好一些,因此被分别指定为忠北和忠南的道府所在地。

如今,忠州虽然不是省会,但依然维持着忠清东北部中心的地位。与之相反,历史名城公州已经衰落为忠清南道的普通城市。其原因和忠南道府迁移至大田有关。

忠清南北道

百济是公元前18年至公元660年存在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一个封建王国,公元5世纪后半期到6世纪中期,百济的国都就在公州,当时叫熊津城。公州位于锦江旁边群山环绕的小平原上,是一个相对安全,适合耕作的地方。63年的国都岁月和较好的地理条件给公州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也奠定了它作为农业时代忠清地区政经中心的地位。朝鲜中期的1603年,作为道级行政机构的“监营”从忠州迁到了公州。

公州的世界文化遗产,公山城

1896年实行13道制后,忠清南北道的道府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公州和忠州。但几年后,京釜线铁路开通给当地带来了变化。之前讲过,20世纪初日本在朝鲜半岛修铁路,很大的目的是连接日本和中国东北,线路设计的要求是“直”。因此,铁路在忠清道没有经过任何一个大城市。

铁路开通后的第三年,忠清北道的道府从远离铁路的忠州搬到了京釜线旁边的清州,忠南省会则留在公州。1914年,连接全罗道和京釜线的湖南线开通,接轨站选在了公州旁边的小村庄“大田”。大田差不多位于京釜线的中间位置,有一片较大的平原。把接轨站选在大田对于日本人来说一举两得,一来方便从首尔南下全罗道,利于统治;二来方便将全罗道的粮食运到釜山,再运回日本。

于是,大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突然变成了半岛两大铁路干线的枢纽,并迅速成为一座现代城市。而与此同时,一旁的公州则没落下去,当地狭小的平原无法适应工业化带来的大发展,锦江的水运在铁路面前也变得不再重要。1931年,忠清南道的省会从公州搬到大田。

日据时期建造的忠清南道府大楼

兼具省会和交通枢纽身份的大田快速发展,人口从1905年铁路刚铺通时的四千多人增加到1944年时的17万。随后大田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张,最终在1995年升格成了广域市(类似于中国的“直辖市”)。目前,大田有人口150万左右,是韩国中部最大城市和最大铁路枢纽,也是韩国国铁总部所在地。2012年,忠南道府搬到了比较落后的洪城郡以促进当地发展。道府虽然走了,但忠清道的城市格局已经无法再轻易改变。

与此同时,公州则在20世纪持续衰落,目前仅存10万人口,当地的就业岗位不足还导致了比较严重的青年人口外流现象。直到2015年,火车才开进公州。虽然从地无存铁直接进入了高铁时代,但因为行政资源的缺失和交通不便而错过的90年已无法再弥补。在忠清道沿着京釜线已然形成“天安-清州-世宗-大田”城市带的今天,公州只能做个安静的历史文旅小城了。

从忠清道继续南下,便到达了朝鲜半岛西南角上的全罗道。该道的名字是由“全州”和“罗州”取首字得来的,目前分为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和济州特别自治道。1018年,高丽王朝的显宗将半岛西南部地区命名为“全罗道”,此后的一千年时间里,这个名字一直没有变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全州和罗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全罗道的两大中心城市。

如今,全州作为全罗北道省会和著名旅游城市依旧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保持着较大的城市规模。但南面的罗州则在近现代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迅速地衰落下去。

全罗南北道

直到20世纪初,罗州仍然是全罗道第二大城市。当地位于罗州平原的中心,是半岛南方著名的产粮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富足的食物供应使得罗州在历史上读书风气一直较盛,两班贵族势力也较强。简单来说,那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农耕气息强烈的城市。

1896年,朝鲜王朝进行乙未改革,其中包括了断发令等社会风俗方面的措施。这招致了罗州人的强烈反对,并引发了官民争斗。最终,罗州郡守被打死,罗州府的观察使(相当于日后的全罗南道知事)尹雄烈前往邻近城市光州避难。事件平息后,罗州府的行政机构没有搬回,日后全罗南道的道府也继续设在光州。

罗州府观察使的办公场所锦城馆,相当于现在的全罗南道厅

成为全罗南道省会后,光州迅速发展,在人口上甚至超过了北部的全州,成为了全罗道最大城市以及全南的政经文教中心。1988年,光州脱离全罗南道直辖,此后,又成为五大广域市之一。20世纪之前,光州无论从城市规模还是发展程度都落后于罗州。一百多年时间,光州人口扩张到145万,而罗州衰落到只有7万人,市中心人口甚至不足4万。

1913年湖南线开通,罗州从此可以通过铁路直达首尔。但这条线路不经过光州城区,只在郊外设了一个松汀里站。如今光州城市规模扩大了很多,但主城和松汀的建成区依然没有连在一起。光州市区只有一条10公里多的断头小铁路,想坐高铁还是得去松汀站。可以想象,在没有铁路红利的情况下,行政升格给光州带来多少的机遇和资源。这也说明,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只是助推因素之一,更重要的还是行政力量。

1930年至2005年之间位于光州的全罗南道厅建筑

2005年,处于平衡地区发展的考虑,全罗南道府从光州前往务安。2013年,韩国邮政和韩国电力等国企总部开始搬到罗州东部的全南创新城。如今,罗州的人口又重新回到了10万以上。以铁路湖南线为主轴,全南西部地区形成了“光州-罗州-务安-木浦”城市带。

位于罗州光河洞的全南创新城

最后来说说半岛东南部的庆尚道。庆尚道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城市,比如南部重镇釜山和大邱,重工业基地蔚山和浦项,旅游胜地安东和庆州等等。这一地名来源于“庆州”和“尚州”。由于交通和区位优势,加之战后的发展导向因素,庆尚道(尤其是南部)是目前韩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几十年间涌现了不少新兴城市。当地因为行政区划而衰落的地方不多,东莱算是一个。通俗来说,东莱和釜山,就像松江和上海一样,是“儿子管老子”的状态。

从8世纪中期的新罗时代开始,“东莱”就是半岛东南角的固有地名,历史上曾经有过东莱郡、东莱县和东莱府等等,而“釜山”则一直是东莱辖区内小型港口的名字。直到现在,当地依然有“釜山镇”这一地名。这里的“镇”不是汉语中“城镇”,而是抵抗倭寇的“要塞”之义。1895年至1896年是东莱府辖区最大的一个阶段。23府制体系下,东莱府的管辖范围包含了如今浦项、庆州、蔚山、梁山和釜山等庆尚道的大部分沿海地区。

庆尚道的一部分地区

13道时期,东莱府先失去了划入庆尚北道和蔚山郡的部分。日据时期,釜山升格为“府”,东莱降格为“郡”。此后,釜山不断蚕食东莱郡,甚至吞并了原东莱邑城地区。到上世纪60年代,东莱郡只剩下釜山和蔚山之间的农村地区,最终在1973年被撤并。

庆尚南道的道府在1925年从西部内陆的江边城市晋州迁到釜山,又在1983年迁往昌原。

东莱邑城公园

釜山开埠后的城市建设先后有过三个重心,分别是客运码头和火车站一带的南浦洞、釜山镇区的“西面”和如今的海云台附近。其中的“西面”这一地名的由来便是因为当地在并入釜山,开始城市化之前曾属于“东莱郡西面”(“面”相当于中国的“乡”)。

作为古代东莱府核心地带的“釜山市东莱区”错过了三波开发潮,如今是普通住宅区,只留下一个复原后的东莱邑城公园作为景点。

釜山南浦洞和影岛附近的夜景,那里是釜山城市发展的起点

简单说一下庆尚道的“庆”和“尚”,这两地现在都不是道府所在地。

庆州很多朋友都熟悉,千年新罗的首都,高丽时期的“东京”,朝鲜王朝时期庆尚道的管理机构也曾一度在庆州。当代的庆州作为旅游城市没有太衰落,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维持着25-30万的人口规模。在高铁的加持下,未来也是发展可期。

尚州位于庆尚道的西北角上,曾经是连接首尔与庆尚的“岭南大路”上的重要城市。1405年到1593年间,庆尚道监营(道最高管理机构)就曾经设在尚州,随后由于抵御倭寇,地理条件更优等原因迁址大邱。尚州直到上世纪中期依然是庆尚北道北部的重要城市,但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衰落,人口从1965年的26万减少到如今的9万。

尚州的衰落只要是交通导致的。忠清与庆尚的边界上山势险要,曾经有“秋风岭(左线)”、“鸟岭(中线)”和“竹岭(右线)”三条古道,翻越过去后分别是庆北的金泉、尚州和荣州。其中走鸟岭的中线是主要线路,所以古代尚州城市更大,地位也更高。但京釜铁路、京釜高铁和京釜高速公路在建设时均选择左线,也就是从秋风岭走。秋风岭南侧的金泉和龟尾还建立了大规模工业园。尚州不在交通干线上,也错过了经济起飞期的产业布局,虽然很早就升格为“市”,但还是衰落了下去。2016年,处于平衡地区发展的考虑,庆尚北道的道府从大邱搬到了庆北北部地区,不过也没有选择尚州,而是选择了更靠中间,人口也更多的安东市。

尚州的金兰亭

如果你从开头一直读到了这里,说明你对朝鲜半岛非常感兴趣,那我就再送你一张23府制时期的地图。23府中绝大部分地方都是我们讲过或熟悉的,就剩江界、甲山、洪州、南原和晋州比较陌生。

江界是平安道东北部的中心,也是目前慈江道的省会,该道的辖区约等于原来的江界府。甲山在咸镜道西北部山区,和旁边的三水一起,在半岛历史上以环境恶劣,流放地而闻名,甚至有成语“三水甲山”形容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战后朝鲜设立两江道,范围约等于原甲山府,省会放在了三水和甲山之间,紧邻鸭绿江的惠山市。惠山市区和中国长白县的县城隔江相望,相较于深山里的甲山和三水,被选作省会也是自然而然。

洪州是如今的忠清南道省会洪城郡。南原是全罗北道南部城市,也是半岛民间故事《春香传》的背景地。晋州是庆尚南道西部的中心城市,紧邻南江,曾是庆南的老省会,目前庆南道府的西部办公区仍然选址在晋州。

可以说,过去的100多年中,朝鲜半岛的行政区划,城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近现代城市崛起伴随着另一批传统城市的衰落,如果你还有想了解的主题,欢迎留言。

23府地图

(完,所有图片取自网络)